新媒体视点7月2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去年10月,沂水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变更抚养权纠纷案。年仅10岁的陈阳,本应沐浴在求知的花季,却因父母离异、监管缺位,心灵蒙尘,黯然辍学。面对孩子的困境,承办法官张传文用一次次温柔的沟通,以一场坚定维护未成年人最大权益的裁判,让陈阳重回母亲的温暖怀抱,重返校园的美好生活。
“没人管”的孩子
故事还得从这里说起。陈阳,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然而,家庭的一场变故却如风暴般,摧毁了他平静的世界。因父亲长期在外,偶尔回家时却常与母亲争吵,甚至对母亲大打出手,2022年8月,陈阳父母选择离婚,陈阳跟随父亲生活,弟弟随母亲离开。
家,散了。
更令人揪心的是,母亲离开后,父亲将陈阳丢给年迈多病的奶奶照料,自己鲜少回家。失去母爱呵护的陈阳,像一株失去阳光雨露的小苗,无人接送上下学,无人辅导功课,无人嘘寒问暖。曾经眼中有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走神,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辍学。
去年10月,陈阳母亲于心不忍,向沂水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抚养权,让陈阳重新回到自己的怀抱。了解到案情后,承办法官张传文决定,必须亲眼看看孩子的处境。
车子在乡间坑洼的小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在离县城50里乡镇的一间破旧老屋里,张传文见到了陈阳。那一刻,她的心揪紧了,眼前的男孩,黑瘦、矮小,穿着不合身且脏旧的衣服,眼神黯淡,充满不安。
“阿姨,我不想上学了”
这时,张传文努力放柔声音:“你好,是陈阳吧,不用害怕,我们是法院的阿姨,今天来找你爸爸,顺便跟你认识一下。”张传文语气温和委婉,让人如沐春风,陈阳看起来明显放松了不少。“你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也许是太久没人聊天的缘故,陈阳慢慢地打开了话匣:“阿姨,爸爸不允许妈妈来看我,我是没人要的孩子。”他还告诉我们,他常常躲在被窝里想妈妈,不想说话,也不想上学。
“阿姨理解你的难过,但书一定要读下去,这是你看世界的路啊。”张传文像对待自己孩子般轻声安慰、鼓励他。陈阳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离开时,张传文记下奶奶的电话,承诺会常联系他。陈阳眼中那真实的期待,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她的心里。
情感疏导与案件推进
自此,张传文工作再忙也会坚持给陈阳打电话。电话那头,陈阳从沉默寡言到逐渐敞开心扉。他会分享日常生活,也会倾诉对妈妈的思念。
随着深入调查,我们发现陈阳母亲已有稳定收入且具备抚养能力。更重要的是,陈阳内心强烈渴望回到妈妈身边。于是,张传文决定全力促成调解,变更抚养权,给孩子一个真正温暖的港湾。
然而,说服陈阳父亲异常艰难。我们多次上门,他却认定我们是来“抢”他的儿子,态度粗暴甚至避而不见。
开庭那天,当陈阳在法庭上再次见到妈妈,瞬间爆发的喜悦和紧紧相拥不愿松手的场景,让在场的我们无不动容。张传文没有放弃调解的希望,在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的不懈努力下,陈阳爸爸终于松口同意变更抚养权。但在抚养费数额上,双方分歧巨大,僵持不下。
那一刻,张传文眼中有些遗憾,但为让孩子早日脱离困境,她当机立断:“不再调解,立即判决!”法槌落下,抚养权判归母亲,父亲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
“我又可以快乐地读书了”
当陈阳紧紧牵着妈妈的手离开法院,走向他们充满希望的温暖小家时,他回头望向我们,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亮。
不久后得知,陈阳父亲服判息诉,并主动履行了首笔抚养费。陈阳也已重返校园,在妈妈的关爱下重拾笑容与学习动力。他托妈妈捎来口信:“张阿姨,我又可以快乐地读书了!
陈阳的故事结束了,又远未结束。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未成年人,不仅仅是父母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法官,我们追求的不只是案结事了,更是让每一个“陈阳”都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沂水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