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点4月18日:审判实践中,法院经常审理一些案情相对简单的“小案”,但“小案”一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既维护法律尊严又传递人文关怀?最近,王延国法官在一桩八旬老人离婚纠纷案中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张八旬老人的状纸
“王法官,今天我这婚离定了!”春寒料峭的清晨,87岁的周大爷因离婚纠纷一案,来到沂水法院黄山铺法庭,找到承办法官王延国,言语中满是焦急。
“大爷,您先坐下,慢慢说。”王延国赶紧拿起笔和纸认真记录起老人的诉求。
周大爷离婚决心溢于言表:“王法官,我们实在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下去了。我俩性格不合,这些年因家庭琐事每日争吵,生活压抑。希望法院快点给我离婚,好让我最后几年活得轻松些。”
原来,家住沂南县的周大爷和沂水县的李大娘是半路夫妻,因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异,两人矛盾渐生。两年前,周大爷曾在当地法院起诉离婚,念及双方共同生活十余年且矛盾不大,尚有和好可能,法院未准予离婚。如今二人矛盾升级,已经发展到分居地步。
今年开春,周大爷向沂水法院递上状纸,坚称感情毫无改善,坚决要求离婚。案件分到了王延国法官手中,出于对老年人的关怀,王延国还是想尝试着调解两人和好。
“大爷,您别急,先回去,我了解情况后马上联系您。”安抚完周大爷,王延国决定去找一下李大娘。
一份“多跑腿”的坚持
由于两位老人分住两县,且年纪比较大,秉持“让当事人少走路,法官多跑腿”的理念,王延国和法庭人员即刻驱车十几公里前往了李大娘的农村老家。
没想到,李大娘一听是法院人员,便以生病为由,闭门不见。经多方打听,王延国又赶到李大娘住在镇上的儿子家中,在其帮助下见到了腿疾复发、疼痛难耐的李大娘。
李大娘见到我们声泪俱下的哭诉:“我们相伴十几年,现在走到离婚这步,他竟一分钱不给。如果就这样离婚,我也不想活了!”
“李大娘,您别激动。您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我说。”王延国耐心地询问着。
“王法官,其实我和老周性格不合,这些年因为小事没少争吵。我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不好,儿子也想接我回来好方便照顾我,就算老周不起诉,本来我也打算和他分开。但是他一分钱不分给我,实在太气人了!”李大娘倾诉着自己的委屈。
经过进一步交流,王延国了解到李大娘与周大爷结婚时自带的积蓄在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中耗费殆尽,现在她身患多种疾病,常年用药,仅靠儿子微薄的收入难以接济。李大娘之所以第一次不想离婚,就是对周大爷的要求感到寒心和不甘。
没能促成两人和好,王延国感到有些遗憾,他带着李大娘的诉求前往了沂南县周大爷住处,就财产分割问题征求周大爷的意见。但周大爷态度坚决,只要求离婚,不同意分割给李大娘任何财产。
于是,王延国通过村委打听到周大爷子女住处,试图让他们做一下周大爷的思想工作。
“因周大爷早年再婚且性格强势,子女与他关系紧张,我们尝试过很多次调解,都没有成功。”村委的工作人员试图让王延国放弃调解。
“调解工作再难也不能轻易放弃。”王延国暗下决心,决定再去跟进一下。
经过多轮劝说,周大爷的子女们终于同意帮忙。然而,无论是算人情账还是法律账,周大爷都态度强硬:“这婚必须得离,钱一分我也不给,谁说都没用!”天色渐晚,王延国决定先行返回。
临走时,王延国再次尝试着说服周大爷:“您与李大娘虽性格不合,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但这些年您经常生病,是李大娘一直照顾您的生活起居,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只见周大爷眼睛轻轻转动,似有所动。
王延国紧接着说:“您每月有七八千元的退休工资收入,而李大娘嫁过来的时候是带了部分积蓄的,这你是知道的,现在积蓄都花完了,她现在腿脚不好,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呀!”
周大爷摆了摆手,似有所思:“王法官,您先回去吧。”
一笔从“零”到4.5万元的补偿
赶回法庭,王延国又乘胜追击,打听到周大爷有个孙子在省城工作,爷孙关系很好,或许他能解开爷爷的思想包袱。于是,王延国尝试着联系了他,一番交谈后,他答应劝说爷爷放下恩怨,正确对待财产分割问题。
几天后,周大爷家人打来电话,称经其孙子劝说,周大爷同意给李大娘几万元作为补偿。
王延国欣喜万分,立即拨通了李大娘电话:“周大爷同意给您几万元作为补偿,您看多少合适呀。”
只听电话那头的李大娘哽咽了起来:“王法官,谢谢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调解工作,能让周大爷说出这句话,我已经很满意了。”
最后,经多轮协商,双方最终将补偿金额确定为4.5万元。为趁热打铁,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王延国将开庭时间定在了第二天。最终,两位老人放下多年积怨,在亲属陪同和见证下,签署了离婚调解协议,4.5万元款项也当庭过付。至此,这场跨越两县、牵动三代的离婚诉讼,圆满收尾。
临走时,周大爷和李大娘先后握着我的手,向我表达了谢意。
沂水法院